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五联赛意甲买球初盘登入 02-05 阅读:32 评论:0

  杨府发〔2016〕28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

  “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经 2016 年4月12日区政府第 126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6年7月15日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冲刺阶段,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攻坚阶段,也是杨浦抢抓机遇,在推进知识创新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基础上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杨浦区文化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杨浦区文化建设坚持以“传承、凝聚、创新”为理念,以传承“三个百年”文化底蕴为宗旨,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支撑,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品牌项目纵深发展,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良性发展,切实把文化建设贯穿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全过程,努力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主要成绩

  1、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坚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通过组织开展“同城响应行动、满意窗口行动”等蒲公英八大行动,“随手公益、时时积德”活动,社区“睦邻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杨浦好儿女”评选活动等,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获得2013版上海市文明城区称号和全国文明城市(区)提名资格,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和基本格局。

  2、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完成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分别达到7445.74平方米和11350.05平方米,覆盖全区12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含分中心),总建筑面积为54959平方米,打造300家“市民乐园”,实现公共文化设施100%免费开放。

  3、文化品牌项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管乐艺术节”、“百姓艺苑”、“军地文化圈”、“市民艺术大展”、“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及都市森林狂欢节”和“世界极限运动大赛”等已逐渐发展为既具有区域特点、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项目。文艺创作活力不断增强,21部(人)获市级以上优秀群文作品奖和优秀个人奖。

  4、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处。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工作,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7项,区级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3个。

  5、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末,区文化创意产业预计总产出约400亿元,增加值近13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约达8.5%。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筑设计产业集聚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规模数量上占明显优势。以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智天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文化创意载体面积不断拓展,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创意园区共有16个(建成14个、在建2个),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不包含环同济集聚区的建筑面积)。

  6、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落实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确保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梳理权力清单,优化审批流程管理,实现窗口服务零投诉、行政审批零差错。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自律,确保文化市场运行有序。

  (二)存在问题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为缺乏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也有待优化,产品供给不够均衡和丰富,服务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区域文化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先进文化弘扬地”的目标存在差距,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已有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国内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个百年”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尚显不足,区域文化氛围仍有提升空间。

  3、文化创意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培育,载体产出效益有待提升,区域特色有待彰显,产业人才瓶颈有待突破,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4、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欠缺,亟需加大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的力度。

  5、大文化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确立。区内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缺少长效机制保障,跨部门之间文化共建共育的合力作用尚需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存在一定制度障碍,还不能完全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共提出14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8项。至“十二五”期末,完成约束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7项。(详见表一)

  二、“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形势背景

  从国家层面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上海市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是上海文化改革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为上海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从文化发展规律层面看,“十三五”期间,均等化、标准化、综合化、信息化、社会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战略目标;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业等实现深度融合互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成为推动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文化服务进一步均衡、效能进一步提高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激发社会活力,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从杨浦区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是杨浦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时期。九届区委十一次全会提出2020年前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企业汇聚、创新人才云集、创新文化活跃、创新引领能力较强、创新服务便捷、创新氛围浓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城区。文化建设既要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市民幸福感,又要发挥软实力重要支撑作用。

  三、“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上海市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规划,坚持依托“三个百年”,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全面提升杨浦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方针原则

  1、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2、文化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将文化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事业发展内容,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3、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将文化工作放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进行统筹谋划,不断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又要突出重点、狠抓亮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4、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以最大限度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前提和基础,兼顾杨浦实际和未来发展,创新思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5、优化存量与开发增量相结合。既优化文化资源存量,注重内涵发展,又顺应新趋势新要求,建设新设施、开发新功能、采用新技术、增加新内容、培育新主体。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末把杨浦建成更高品质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意文化引领区。成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文化产业更加发达的先进文化弘扬地。

  围绕一条主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

  立足一个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

  突出一个主题——以创新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杨浦文化软实力。

  2、主要指标

  (1)“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区。

  (2) 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常住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0.18平方米。

  (3)“十三五”期间,确保12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

  (4)“十三五”期间,打造3个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

  (5)到“十三五”期末,新增5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6)到“十三五”期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不含烟草),总产出达1000亿元。

  四、“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构建“一带、两圈、一廊、多点”文化空间布局,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一带”包括杨树浦路—秦皇岛路—大连路—平凉路—军工路—黄浦江沿线地区,涵盖15.5公里长滨江岸线。推进建设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科技金融为主导,具有“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滨江创意文化发展带”。

  “两圈”包括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等组成的区域。“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以复旦大学、创智天地为核心,涵盖湾谷科技园和新江湾城等周边区域。

  “一廊”指“长阳路文化创意走廊”,包含长阳路及轨道交通12号线沿线,由沿线各文创园区、国歌纪念广场、上海烟草集团等串联而成。

  “多点”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平台等。

   

  GTE{LOMQO~Z`F7%YY2BE452

  图1:一带、两圈、一廊、多点

  五、“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以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载体,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作为整治痼疾顽症的抓手,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2017年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区,2020年确保创成。到2020年,市级文明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文明小区要占全区小区总量的40%;两新组织在文明单位的创建比重达到40%以上;市级文明单位达到130家,争创全国文明单位5个。

  2、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坚持“四宣联动”、区域联动以及宣传文化部门各条线联动。充分利用“社区公益广告宣传”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移动互联网等新型社交媒体,特别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感动上海人物”、“杨浦好儿女”评选等活动载体,充分挖掘宣传杨浦创新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彰显区域独特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积极推进国歌展示馆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泛开展聚焦家庭、家教、家风的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等。

  3、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嘉许、评估、退出等工作制度。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覆盖面,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区域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突出为老敬老、低碳环保、扶危济困、关爱特殊群体等重点,实施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项目支持计划。到2020年,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0%。

  (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结合区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按照“新建一批,完善一批,拓展一批”的思路,以音乐厅、剧院、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项目为重点,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常住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0.18平方米。

  1、积极推进“一带”“两圈”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能级、特色突出的中高端文化设施。

  (1)“滨江创意文化发展带”:深度挖掘杨浦工业文化内涵,依托滨江沿岸现代都市建筑、近代工业建筑、历史文化地标和自然水陆景观,建设音乐厅、美术馆、剧院和工业博物馆,初步形成上海文化新地标。

   

  图2:

  

  (2)“环同济”和“大五角场”两圈: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满足中高端人群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依托大五角场地区创新创业空间,建立面向创新创业者等白领群体的小型话剧院,扩建沪东工人文化宫(分馆)。

  2、建成完善区域“多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建成启用杨浦区图书馆。推进杨浦区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建设成区域内图书馆“1+12+X”资源整合网络的中心。

  (2)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布局。拾遗补缺,至少新设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3)实现社区睦邻中心文化服务项目全覆盖。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睦邻中心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彩、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服务阵地,为社区群众提供书报阅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科学普及、娱乐健身、影视放映、展览展示等各类健康有益的公益文化服务。

  3、实施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计划。整合区域资源,盘活和开辟多个中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升城区人文品位。

  (1)利用五角场广场、共青森林公园、黄兴体育运动公园、新江湾城滑板公园、江湾体育场休闲景观主题公园、杨浦区体育馆等公共空间和区域各类文体场馆设施,开展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活动,打造白领文化集聚区。

  (2)以五角场商圈、创智天地、国际时尚中心、合生广场、中原广场、滨江百联、新江湾城嘉誉湾商业中心、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等商业商务集聚区域为重点,依托各种商业活动及载体,植入美术展览、书屋、演艺、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

  4、大力促进区域单位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的互惠共享。

  (1)支持、协调和鼓励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文化场所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2)充分利用区域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相关学科资源、人才队伍、研究成果、陈列馆等,增强文化资源的外溢服务效应。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精神,以市民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在保证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的基础上,提供健康、多元、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构建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探索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大学生、中青年白领、企业管理者等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 

  (1)深化“一街一品”建设。鼓励和支持街道(镇)兴办区域化、特色化的文化主题活动,组建优秀文艺团队,创作表演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影响力。

  (2)促进群文创作出精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节目,创作宣传杨浦形象、传播历史文脉的文艺作品,涌现出在全国、上海有影响力的精品。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鼓励社区、校园、企业、军营、机关等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并开展大展示、大汇演。

  (4)实施文教结合计划。制定《杨浦区文化与教育结合行动计划》,在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保护、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全民阅读、书香杨浦”、“非遗进校园”、“国歌嘹亮”主题系列活动等。

  2、优化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机制。以对接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分级定位、分类实施,提高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系统运行效率。

  (1)建立健全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市区资源联动机制作用,依托市级(一级)配送,着力做强、做实区级(二级)配送,全面激活、推动街道(镇)(三级)配送。深化和完善“百姓艺苑”社区与专业院团结对共建运作模式。建立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需求库和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库,配送文化产品至社区、楼宇、商圈、工地(菜场)、校区、营区、机关、公园、家庭等,不断提高百姓满意度。

  (2)完善提高对街道、居委会活动室相关文化设备、报刊杂志、业余文艺团队师资的配送服务和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

  (3)推动规划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活动场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4)推动区域经营性文化场所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对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项目的服务内容、质量水平、群众满意度、运行绩效等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1、优化存量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增进文化交流。如“国际管乐艺术节”、“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及都市森林狂欢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森林音乐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等。不断延伸品牌效应,建立上海管乐发展基地,建成集演奏欣赏、乐器展销、音乐休闲为一体的“管乐之家”。

  2、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增量文化活动品牌

  以上海市国家音乐产业创新基地为载体,积极推动“中国本土音乐文化高地”和杨浦音乐文化创意品牌的形成。举办“建筑设计文化节”,发挥环同济设计产业集聚的带动效应,引进和培育一批设计名人名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力度

  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平台,规范文物保护日常工作,强化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探寻杨浦历史文脉。加大历史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有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主流媒体等平台,增强市民的文保意识。

  2、加大文物资源传承力度

  (1)深化“区域博物馆联盟”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打造特色系列工业博物馆群,加强工业历史景观的塑造和百年工业文明的展现。开展文物借展、联展、巡展和境外展览、引进展览等,推动博物馆及馆藏文物“活”起来。推进“杨浦·上海近代市政文献馆”建设。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载体的建设。到“十三五”期末,新增5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力争被上海市命名1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为区域所有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展演场所。

  (3)推动“非遗校园行”项目。通过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开设系列课程、组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传播。

  (4)开发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杨浦“三个百年”遗存如杨树浦水厂、发电厂等历史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改造和再利用现有旧工业建筑、码头和各类建筑物,努力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旅游景点。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组织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观赏团,把滨江亲水景观与历史遗存有机结合。

  (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

  1、健全产业生态体系

  通过规模化、创新化、集群化发展,壮大现代设计、出版传媒、软件信息、音乐演艺、咨询服务、体育康健、特色时尚等产业框架。

  以建设成为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为发展目标,推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版权交易等新兴业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技术,培育信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发展数字音乐及演艺产业为导向,有效整合音乐创作与研发、产品制作表演、传播发行、演艺经纪和衍生品研发的全产业链。着力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咨询等传统咨询服务业,加快发展IT咨询等新型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政策咨询等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业。努力打造以赛事运营、大众健身、体育传媒、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休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珠宝玉石的设计、营销、展示、交易等核心产业链环节。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与“一带、两圈、一廊、多点”空间布局相适应产业支撑体系。

  (1)“一带”:打造成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主要内容的滨江现代服务业功能带,成为杨浦新的增长极。

  (2)“两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一步推动成熟设计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设计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示范区。“大五角场创新创意集聚圈”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大型人文生态经济圈。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江湾体育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积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业态。

  (3)“一廊”:整合长阳路沿线各园区资源,促进产业及商业能级提升,推动杨浦南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崛起,引领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文化创意“新地标”。

  (4)“多点”: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化、联盟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园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3、推进产业载体建设

  (1)以环同济知识圈、创智天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为重点进行功能提升,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建设融合科技、文化、创意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高地。

  (2)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传媒机构、文化经纪公司和艺术大师,策划培育具有广泛知名度、吸引力的文化项目。

  (3)加快推进“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全球影视传媒、音乐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六、“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重点工程

  实施“打造一个品牌”、“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一个战略”等三大重点工程。

  (一)打造“创新杨浦”文化品牌

  把“创新杨浦”培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立足推进学城融合、产城融合、创城融合,使“大学创新文化”成为深化杨浦“三区联动”的新内涵,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重要动力。

  (1)实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计划”。积极推进复旦创新走廊建设、国定东路、长阳路创业街区建设等项目开辟艺术街区、图书咖啡吧等各种公共文化新空间。倡导构建区域创新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对街区的街头灯箱、街灯、公共座椅、旗杆广告、橱窗、商务楼宇等公共区域进行文化标识设计布置,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将微电影、微剧场、小型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植入各类创业载体和科技园区,形成创新文化新聚点。

  (2)实施“众创空间嵌入计划”。利用和开发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区文化活动室、市民乐园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创新工场”、“创新驿站”、“创新谷”等创客组织举办论坛、大赛、沙龙、集市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设施空间。推进大学路特色咖啡街、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创客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者的交流互动。

  (3)举办“上海市青年创新文化节”。逐步培育大学创新文化,联合复旦、同济、财大、体院、二军大等高等院校,每年举办一次,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实验室、创智论坛、创意集市、文艺展演等多种项目和形式,进一步推动区域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利用大学与国际院校间的联系,搭新中国成立际文化交流平台。

  (4)实施园区品牌创建工程。深化明确各园区自身品牌定位,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积极进行统一品牌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鼓励现有园区通过引进知名品牌、自主培育品牌等方式,实现“跨界合作”,拓宽文化创意产业新领域,寻求发展新空间。

  (二)建设“文化上海云杨浦子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利用云计算、云储存、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将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包括历史文化、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在内的云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1)加快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文化资源共享。对接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和“文化上海云”项目,纳入杨浦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努力建成覆盖全区域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2)搭建云平台。启动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移动APP信息平台。内容包括全区各类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项目信息、精神文明宣教信息、群众文化团队介绍及品牌活动、优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杨浦历史人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等,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和商业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网上共享。

  (3)建设杨浦“三个百年”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馆。以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历史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通过数字化陈列、技艺演示、过程再现、体验互动、虚拟漫游等多种功能展示,使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动”起来,让市民了解、品味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三)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力”战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1)丰富文化市场主体。制定《杨浦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激发文化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参与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和社区文化民生服务等。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代表性强、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推进产业主体不断成长壮大。

  (2)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对照《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要求,结合杨浦实际,制定实施《杨浦区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服务项目、设施人员配置、管理模式、评估考核、政府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引领区域社区公共文化发展。到“十三五”期末,确保全区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施社会化、专业化运行。

  (3)搭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平台”。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推动区政府与区域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文化团体(院、团、馆)、群众文化团队等建立合作共同体,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或者奖励、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联手打造杨浦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建立文化人才库。注重各类文化人才的挖掘、引进和培养,多渠道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打破体制、区域界限,建立文化人才库,大力集聚杨浦区域内外文化名家、文化艺术名人、领军人物、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文物保护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激励和支持以多种方式参与杨浦文化建设。

  (5)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各方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

  七、“十三五”杨浦区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杨浦区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大文化发展格局,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政保障。增强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区级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采取补贴、奖励、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类项目和文化事业类项目。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市级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专项资金。

  (三)注重队伍建设。将各类文化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纳入区人才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注重培养既熟悉政策、又了解市场规律的复合型党政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的建设。组织开展基层群文培训、文化人才培训等,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四)完善考评机制。提高文化指标在综合考评中的比重,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科学协调发展。

  附件:1、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2、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3、杨浦区“十三五”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4、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重点任务与分工

  5、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 7月15日印发

  附件1:

  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附件2: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附件3: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附件4: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发展重点任务与分工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幅,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不含烟草占GDP比重已达到17.4%,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14年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为372.45亿元,实现增加值118.67亿元,同比增长23%。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新,文化创意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均不断增加。

  表1-1  杨浦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数据

  “十二五”期间,建筑设计产业集聚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规模数量上占明显优势。2014年,建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54亿元、29.92亿元,同比增长23.50%、20.50%,分别占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为46.8%和25.2%;现代设计业区级税收71129万元,同比增长11.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区级税收16105万元,同比增长24.7%。两大优势产业对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尤为明显。工业设计、网络信息业、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分别高达38%、33.1%、32.2%,发展势头迅猛。

  “十二五”期间,以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智天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环同济基地集聚现代设计企业近2000家,涌现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一批骨干企业,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落户;创智天地成功吸引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中航科技园等优势项目入驻园区,并与美国湾区合作建设“湾区数字化产业园-加速器”,与田溯宁宽带资本合作建设云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促进中心落户“时尚五角场”二期,成功吸引沪江网、联通沃商店、盛庞卡、威睿、贝格数据、经尔纬、兆言网络等互联网创新企业、文化创意企业集聚。

  截至“十二五”期末,杨浦区已有16个文化创意园区,其中建成14个、在建2个,园区建筑面积约91.1万㎡(注:不含环同济文化创意经济圈,包含环同济在内已接近190万㎡),入驻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数2.5万余人。2014年实现区级税收2.56亿元。10个园区被授予“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智天地获首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入选“上海品牌园区”,城市概念被认定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复地·四季广场珠宝文物、时尚展示成为重要亮点,园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为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万众创新示范区“双创空间”等平台载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以来,杨浦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创建万众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区域特色创新孵化体系,科技、人才与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上海国际时装周等品牌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杨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制约了资源优势进一步形成市场和产业优势,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给予更好的突破和解决。主要包括:一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严重不均衡,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但设计产业链其他领域的延伸拓展不足;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文化业态和衍生的文化细分产业的把握不够,缺乏体现杨浦区主题特色的高端文化产品和品牌,产业发展能级有待提升;二是文创园区载体产出效益有待提升。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设施建设功能释放却较为缓慢,品牌化发展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产业载体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各园区发展普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在行业内领先并且产生品牌效应的园区偏少,规模、效率效益和竞争力有待增强。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特色有待彰显。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军旅文化、社区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元素积淀,缺少大型文化设施、地标性载体以及重要的平台、事件和节庆活动,对区域文创产业特色、显示度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瓶颈有待突破。杨浦区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诸多高校,但仍存在科技人才丰富、经营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文化创意人才的短缺削弱了杨浦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五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文化创意的跨界创新发展缺乏动力机制,与科技、金融、体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机融合。城区文化形象、公共空间布局、商业商务环境、综合交通配套等有待完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氛围亟待优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重要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重大部署和上海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围绕杨浦区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的总体定位,顺应大众创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充分挖掘杨浦“三个百年”的价值内涵,深入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现代设计、传媒出版、咨询服务等产业先导优势,积极培育体育休闲、特色时尚等新兴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快建立品质化、特色化、融合化的产业体系,形成集聚、集约、联动的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加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推动,完善各项综合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核心作用,鼓励和引导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流动。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和成果,确保文化事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壮大的战略性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能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事业发展内容,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促进科技、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旅游、时尚、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坚持空间集约利用,鼓励集聚区带动传统历史文化区域、工业遗址的有机更新和商务办公区域的文化转型发展,推动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整合现有产业园区、工业遗存和各类载体资源,凝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推动各类园区内部整合和外部联动,形成品牌化发展格局。聚焦重点功能区、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

  1、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到“十三五”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不含烟草25%以上),牢牢确立支柱产业地位;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规模化、创新化、集群化发展,壮大现代设计、出版传媒、软件信息、体育康健、特色时尚等主题产业框架;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代表性强、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推进产业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建设一批文化企业集聚度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标。

  4、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意、营销等高端人才。从海外引进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在杨浦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研讨交流、教育培训。加快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渠道。

  5、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加快产业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业、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表2-1 杨浦区“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以建设成为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为发展目标,推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产业发展。

  (1)提升发展建筑设计。围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拓展产业链、深化功能,在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咨询策划、总承包、总集成等领域,鼓励引导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城市生活方式引领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建筑设计市场。鼓励围绕新型城镇化、都市更新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重点聚焦景观及环境规划、绿化、居民小区、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等领域,积极培育建筑设计相关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居用品等开发设计和新技术应用产业。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2)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整合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产业链资源,以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工业设计为重点,形成以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产业链项目与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各类智能设备的研发设计。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产品设计创新。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大飞机、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休闲船艇、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的发展需要,加强整体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

  (3)大力发展时尚设计。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品牌营销及相关服务。重点聚焦珠宝玉石、时尚服饰、时尚家居用品设计,吸引高附加值的环保产品以及源自天然和安全的美容护肤、彩妆、香精香料产品的总部集聚。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设计创意模式。以自主时尚品牌创新为着眼点,构筑城市立体品牌群,创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时尚名牌。大力发展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工艺美术品、文体用品、食品、包装印刷等消费品领域,加强产品的时尚化设计。

  推动传统与新兴出版传媒资源加速整合,推动基于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以技术、内容、运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带动数字内容服务、版权服务、高端广告服务及人才培训服务等核心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版权交易等新兴业态。

  (1)数字内容产业。把握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快出版、广电、电影、演艺等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聚焦教育科研、设计创意和软件服务等亮点行业,形成具有杨浦区域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开展数字内容共性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支持新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数字内容产业领域,激发原创内容创作活力,打造一批双向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工程。依托各高校出版社、四维传媒等发展基础,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对接张江示范区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先进的数字出版企业入驻,推动实现集群化、创新化发展。

  (2)新媒体产业。借助数字高清电视、移动电视、手机传媒、网络视频、楼宇电视、互联网“播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载体,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网络化传媒产业链。依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科优势,以打造新闻出版品牌为抓手,加快媒体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媒体业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结合教育科研等传统优势领域,重点发展各类视听新媒体,加强数字化视频的制作和出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出版物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

  (3)版权交易。着力提升出版传媒的投融资功能和版权交易功能,关注文化创意相关衍生品交易等新兴要素市场的发展,探索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合作,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投资交易中心。完善版权管理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促进以版权为核心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设。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出版物、音乐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强化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经纪公司作用,培育文化经纪业市场。

  以软件产品及系统服务为支撑,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技术,提升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信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形成一批专业性强、行业优势显著、产业带动效应明显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形成杨浦区在软件信息领域的影响力。

  (1)软件服务业。发展壮大软件产业,整合区内服务外包业务资源和企业资源,显著提升软件业的自主化、产业化水平。依托EMC中国研发中心、甲骨文研发部、IBM、日立解决方案、易保软件、四维图新、卡巴斯基等国际机构,形成现代软件服务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等生产型信息服务业,重点支持汽车电子、智能手机、轨道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对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传统软件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再创新,加快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

  (2)互联网产业。聚焦电子商务服务,关注网上购物门户、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协同商务等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拓展商品流通渠道、优化社会消费模式及支付方式;发展钢材交易、医疗器械、机床、家纺等领域的行业性B2B电子商务,建立面向行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成立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为中小创业团队和项目打开海外市场,获得有效的盈利和发展空间。

  (3)动漫游戏业。理顺融资渠道,建立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动漫游戏,对重点产业进行必要扶持。对国产游戏开发运营企业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建立网络游戏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根据网络游戏行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特征,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入网游产业,积极引进产业扶持基金或风险基金参与运作。

  把握数字化时代音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发展数字音乐及演艺产业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整合上游音乐创作与研发,中游音乐产品制作、表演,下游宣传传播发行、演艺经纪和衍生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打造版权交易、教育培训、音乐演艺等核心功能。

  (1)数字媒体。利用传统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契机,积极发展在线音乐、移动音乐等领域,引导传统音乐向数字、网络转型。着力推动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云播客(现场演出直播)、网络流媒体音乐播放及定制化服务、网络经纪等新媒体业态,发挥其渗透和带动作用,积极构建跨区域的音乐传播和服务市场。引导在生产、传输、播放、存储、交易及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并带动相关产业集约发展,使数字音乐产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特色演艺。推动音乐演艺行业面向国际资本、技术和消费市场,加快剧院、剧场、电子票务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演艺消费创造条件。整合区内的演艺空间,建设主题型综合性演出中心及特色化小剧场群,培育发展演出策划、创作、演出经纪、整合传播及演出消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吸引演艺业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落户,加快培育演艺集团总部和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演出、版权服务、相关消费及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强演艺交流,创新表演和参与方式。举办各类音乐会、颁奖典礼、音乐节、娱乐秀、嘉年华等,打造都市休闲品牌及365天不落幕的音乐演艺娱乐品牌。

  (3)版权运营。以音乐的国际通行技术标准、版权标准及行业认证平台为关键抓手,打造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登记和保护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传统和数字音乐版权两方面入手,积极建设国际先进的音乐作品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规范版权交易方式,培育版权经纪业务。

  (4)音乐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美国录音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协录音艺术与唱片学会和其他国内外著名音乐院校及机构等的高等和职业教育资源,借鉴洛杉矶音乐学院等海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发展经验,打造和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和最新技术水平的现代音乐从业者,开展艺人发掘与培训。

  积极拓展咨询服务领域,着力发展经济咨询、规划咨询、投资咨询、工程咨询等传统咨询服务业,加快发展IT咨询、科技咨询、战略咨询等新型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策划咨询、项目打包策划等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业。加快就业和创业咨询及培训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支持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研究、政策评估研究、经济社会研究等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业发展。在“三区融合”基础上,积极推动各类高校智库“走出来”、“开放式”发展,打造上海新型智库集群和咨询服务集聚区。积极发展法律专业服务。加快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吸引和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发展与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密切相关的法律和仲裁服务。

  深入挖掘杨浦体育文化元素,推进文化创意和体育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以赛事运营、大众健身、体育传媒、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休闲产业集群。

  (1)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体育中介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体育项目,策划和承办具有雄厚群众基础、影响广泛、发展潜力良好的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杨浦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依托滑板公园、江湾体育中心、黄兴体育运动公园等体育资源,加强世界顶级赛事合作,打造世界极限运动比赛基地。

  (2)体育健身。依托杨浦区高校聚集的优势,积极发展直排轮、滑板、极限单车、街道疾降、跑酷等年轻人乐衷的极限运动项目。依托杨浦滨江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帆船,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稳妥的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经营。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配套体育设施,兴建体育文化体育公园。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打造国际体育品牌设计研发及产品展示中心,体育器材及用品展销专业市场。

  (1)珠宝玉石产业。以上海—云南珠宝玉石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合作为契机,结合上海珠宝产业的整体布局,重点发展珠宝玉石的设计、营销、展示、交易等核心产业链环节,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珠宝销售跨国机构来杨浦设立面向全国的分支机构,探索培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杨浦珠宝玉石产业集群。完善珠宝玉石研发设计和展示功能,重点发展与珠宝玉石相关的工业设计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载体,注入珠宝玉石设计创意内涵。探索开发以宝玉石原料和产品展示、设计创意、加工镶嵌、批发零售为特色的珠宝玉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一批珠宝玉石、矿物晶体特色设计创意创新区。

  (2)时尚总部经济。培育或引进若干具有品牌运营、渠道管控、原创设计等核心竞争力的的国内外珠宝、服装等品牌企业。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时尚产业机构、跨国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著名时尚企业和经销商在入驻杨浦,建设电子交易网站,与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建立友好链接。

  按照杨浦区总体规划和城市空间结构,在涵盖1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个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以及各类文化创意园区等政策空间的基础上,紧扣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从产业门类、产业链环节和产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系统梳理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规划形成“一带一廊、三圈、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产业支撑体系。“一带”是指加快滨江文创产业带建设步伐,“一廊”是指培育长阳路文创走廊。“三圈”是指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五角场文化创意生态圈和环上体文体深度融合示范圈。“多点”是指若干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图4-1 “一带一廊、三圈、多点”产业布局

  (1)滨江文创产业带

  基本范围:包括杨树浦路—秦皇岛路—大连路—平凉路—军工路—黄浦江沿线地区,涵盖15.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

  主要功能:在以杨树浦路为中心的核心区坚持历史保护与功能开发并重,公共设施环境和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先行,积极探索市区联动、合作共赢新机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江沿线,逐步将滨江发展带打造成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成为杨浦新的增长极。以时尚设计作为突破点,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动漫设计、时尚消费设计,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产业历史文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创意产业集聚带。打造集珠宝玉石创意设计、鉴定加工、融资结算、旅游展销、时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珠宝玉石产业集聚区。

  重要节点: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近代工业旅游第一街、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东纺谷创意园、上海国际家用纺织产业园、珠宝设计产业集聚区等。

  (2)长阳路文创走廊

  基本范围:长阳路及轨道交通12号线沿线,由沿线各文创园区、国歌纪念广场、上海烟草集团等串联而成,总规模50万平方米。

  主要功能:整合长阳路沿线各园区资源,促进产业及商业能级提升,推动杨浦南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崛起,引领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文化创意“新地标”。加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引入专业机构对各园区进行策划包装、统一标识,并加强对外宣传。支持各园区对园区外立面及内部环境进行整改,依托国歌纪念广场等打造管乐基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与文化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依托城市概念园和复旦软件园,大力发展软件信息产业,创新产业业态。围绕复地四家广场,加快现代设计、教育培训、文化金融等企业集聚。依托海上新东坊、杨浦少年宫和五角场新技术产业园长阳分园,培育创意设计、教育培训、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业态。以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铭大创意广场和中国现代国之宝艺术馆作为触媒点,推进工业设计企业向长阳路一线的集聚,壮大发展建筑设计、传媒设计和产品展示等产业。培育若干众创空间,打造融转化、孵化、设计、研发、体验、展示、营销、交易等复合型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走廊。

  重要节点: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海上新东坊、复地·四季广场、杨浦区少年宫、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复旦软件园新园、铭大创意园等。

  (1)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基本范围: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等组成的区域。

  主要功能:以赤峰路、国康路、密云路为核心,打造现代设计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成熟设计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设计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示范区。围绕四平路打造现代国际化设计大道,强化同济联合广场、逸夫楼、中法中心、远洋广场等标志性场所的交流互动,增加公共艺术设施和公共空间。以设计一场为核心,打造国际设计区,以及时尚、创意、商业、学术兼容的品牌。围绕赤峰路建设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注重公共空间塑造,形成整体连续的城市景观。统筹规划四平路同济联合广场和国际设计一场建设,形成具有良好交流氛围的公共环境。围绕密云路同济大学学生生活服务设施,打造创意生活圈。

  重要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同济科技园(赤峰路基地、密云路基地、国康基地科技大厦和国康基地设计中心)、63号设计创意工场、昂立设计创意园、上海国际设计一厂等。

  (2)五角场文化生态圈

  基本范围:以创智天地、复旦大学、江湾体育场等为核心,涵盖并延伸至湾谷科技园和新江湾城等区域。

  主要功能:充分利用复旦大学等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现状创智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铁狮门项目、湾谷科技园和新江湾城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大型人文生态经济圈。以实训基地为中心,与绿地汇创商务楼宇联动,推动拖拉机内燃机厂对其闲置厂房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产业调整,带动国定东路美食街部分低端商业转化为创业载体,积极推进国定东路创业街区建设,向南呼应黄兴公园商务楼宇群,打造以翔殷路和黄兴路向外辐射的创业孵化三角街区。汇聚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功能,打造以国定路、大学路、淞沪路新老复旦校区为核心的创新走廊。依托创智天地创业园,汇集众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借助复旦、财大等高等学府的人才及专业支持,大力发展“孵化+投资”的新型创业服务业,吸引青年创业者集聚。依托五角场商圈,为珠宝玉石产业提供展览、拍卖、交流和销售平台。

  重要节点:创智天地、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湾体育场、大学路文化创意街区、环上海体院创新创业集聚区。

  (3)“环上体”文体双创圈

  基本范围:涵盖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江湾体育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

  主要功能: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学科优势,围绕文体融合,积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业态,打造文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集聚区。遵循“创新经营、特色园区”的发展思路,围绕“体育、科技、健康、休闲”产业。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体育产权交易等领域先行先试,在国内体育产权交易、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争取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借助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培育打造体重控制、健康管理、产品研发、网络销售、赛事策划与运营、产业投资等产业集群。

  重要节点: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恒仁路350号基地、科技园五环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江湾体育中心等。

  表5-1 1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重点提升区内现有市、区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和品质。整合东纺谷、63号设计创意工场、创意联盟、中环滨江128(理工科技园)、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铭大创意广场、海上海创意园、昂立设计创意园、海上新东坊、尚街Loft·上海婚纱艺术产业园、复地·四季广场、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智天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等载体资源,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建设融合科技、文化、创意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高地。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化、联盟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动文创园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双创空间”或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平台,为杨浦区“万众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提供载体支撑,显著提升杨浦文创园区的影响力和集聚度。

  立足推动杨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聚焦项目导向,积极争取相关市级项目落地,发挥政府引导积极作用,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和抓手。

  (1)创新创业文化论坛(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海分会场)。依托五角场-创智天地、湾谷科技园等核心载体,依托本区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争取每年一度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海分会场成为杨浦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活动,举办或承办系列知名影响力、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相关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创业先锋等参会,为创新创业者搭建交流平台。借助论坛积极宣传介绍上海、杨浦创新创业载体平台、环境氛围和政策措施,成为展现上海创新创业文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

  (2)国际工业设计论坛(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大奖)。依托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和环同济现代设计集聚区,探索设立“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大奖”,作为国内现代设计重要奖项,每年依托颁奖和比赛打造国际工业设计高端论坛,致力于国内外设计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概念,推动我国工业设计的高端化、产业化发展。邀请国内外工业设计行业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传递世界工业设计领域最新潮流和发展趋势,增设工业设计相关奖项。

  (3)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环同济知识圈和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着力构架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和集聚业内知名企业和平台,搭建工业设计产业展示推介平台,完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的影响力。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及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企业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等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4)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滨江宝玉石设计产业集聚区,将“会展、商圈”作为时尚产品推广、流行发布、人才交流、企业对接的主阵地。联动区内高校等资源,通过举办论坛、展会,为时尚设计业提供作品、产品展览和交易的公共服务,扩大产业信息交流。邀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珠宝玉石行业精英、工艺美术师、专家及企事业代表参会,并向全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大师、企业家颁发荣誉证书,提升杨浦宝玉石产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5)音乐演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音乐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深化部市、市区合作,建设音乐产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国际标准为先导,适应国际音乐潮流和引导中国音乐发展和走出去的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配套金融服务功能,对接美国录音学会中全球领先的音乐产业公司和工作室,引进和培育相关音乐文化科技创意型企业,打造音乐版权交易、音乐产业投融资、云端数字音乐平台、音乐出版传媒、优秀音乐作品和新人选拔培养的孵化基地。

  (1)长阳路文创走廊形象标识项目。加快形成并持续优化长阳路沿线建设规划,明确长阳路沿线形象设计工作,统一区域标识、统一招商形象。确立区域形态、空间布局与结构,确立区域道路、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加快推进长阳路文创园区联盟、整合公共服务平台等联动发展步伐。正确处理区域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创产业空间与文化公共开放空间的共同营造、共享发展。

  (2)五角场—创智天地剧场群落项目。依托五角场商圈和创智天地,探索建设以亲子、动漫为特色,融合现代科技和音乐主题的互动体验商业项目。与知名的国际演出经纪公司建立合作,充分利用大学路、江湾体育馆等现有载体,打造特色剧场群,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制作音乐剧中文版、品牌演唱会等,扩大剧场文化受众范围和品牌影响力。

  (3)四平路现代设计大道形象标识项目。结合四平路改造,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支持,积极打造创意设计地标品牌,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形象提升。通过打造现代设计大道,构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打造上海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4)滨江珠宝时尚设计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滨江宝玉石设计产业集聚区,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文化创意氛围,强化展示发布功能,完善综合服务配套,积极促进国内外宝玉石龙头骨干企业强强联手、战略合作,联手建设宝玉石行业国家级的设计研发基地、展示发布平台和重点要素市场,加快形成国内外品牌集聚、各类贸易主体云集的全新局面。

  (1)园区品牌创建工程。适应文创园区品牌化、主题化发展趋势,通过深化园区品牌创建,提升杨浦文化创意产业能级。深化明确各园区自身品牌定位,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积极进行统一品牌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鼓励现有园区通过引进知名品牌、自主培育品牌等方式,实现“跨界合作”,拓宽文化创意产业新领域、寻求发展新空间。

  (2)业态融合创新工程。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坚持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围绕现代设计、传媒出版、软件信息等优势产业,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培育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和绿色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商贸、金融、生态、医疗等实现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依托江湾体育场、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科技园等平台,促进体育场馆经营、体育赛事和文化体育产品开发。依托五角场等商圈,加快推进商贸商圈文化创意元素植入。积极探索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人才创业的金融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

  (3)产业动力提升工程。推动杨浦科创集团、滨江投资开发集团、上海金海岸演艺发展公司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的局面。完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运作机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进行的协调和管理,健全和完善各职能部门、街道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引导文化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企业适度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市场控制力强大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音乐、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实施,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街道的沟通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公共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统筹资源,形成合力,确保规划有序推进落实。细化任务分工,各有关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及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建立定期追踪、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情况,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放到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或通报。加强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积极推动杨浦围绕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等已设立的专项基金、引导资金、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各类扶持优惠政策加大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相结合,拓宽处于创业期和成长初期的创意企业融资渠道,让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杨浦区文化创意企业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本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风险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

  探索“多元化”人才聚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指导,高校科研机构、园区和企业共同参与,“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多层次创意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大人才观,促进国有和非公单位人才双向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文化领军人物、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等在杨浦创新创业,为其提供财税、户籍、居住、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和绿色通道。依托杨浦区专业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若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对文化企业相关人员专业培训的补贴。

  在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基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用地。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历史风貌保护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探索采用“先用地、后平衡”等方式满足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和优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对于能够带动杨浦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创造条件为其采用土地“招拍挂”以外的取地用地方式。

  积极鼓励和支持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申报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认定。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积极保护企业文化产权,坚决打击盗版,维护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市场“三级网络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明确本规划作为杨浦区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统一共识。做好本规划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各类媒体通道,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区内外企业、全区市民宣传规划有关内容,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业内投资者、管理者、工作者和研究者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可对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